联系方式 Contact

天气在线(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6号9层

电话:010-58995339

手机:18611808504

传真:010-58995339

网址:www.weatheron.cn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新闻

发展规划院助力气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03-28 21:51:54  点击:

来源 | 中国气象报

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科研成果向业务转化、业务和科研更紧密结合,是气象科技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科技评估作为强化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具备导向、管理和监督等功能。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工作方案》《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如何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或工作方案贯彻落实情况、如何检验科研成果业务转化的成效?引入独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形成多元化的科技评价体系,是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以下简称发展规划院)成立以来,瞄准气象高端智库定位,不断强化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和产品质量,围绕关键问题、重要事项精准发力,组建学科创新团队,为中国气象局决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从2020年起,发展规划院陆续承担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以下简称科技司)委托的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评估、省级气象科研所评估、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新建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申报评审和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估等工作。至此,发展规划院发挥评估工作的第三方作用,聚焦科技评估评价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科技评估业务能力。

为支撑好科技评估工作,发展规划院专门组建了一支科技评估攻坚小组,研究制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技评估方案,建立标准的科技评估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涵盖机构、平台、项目、团队四大核心要素的科技评估业务体系,发展了科技评估业务能力和人员团队技术条件,充分发挥评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助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

建立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在科技司的指导下,发展规划院凭借对于项目评估和绩效评价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储备,通过创新突破和技术攻坚,构建了一套创新驱动 业务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即: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百分制评估方法,开发建立科技评估三级评价指标,形成以投入、活动和产出为评价方向的3个一级指标,涵盖人才、支撑、经费、项目、开放合作、管理、科技成果和业务贡献等二级指标和更加细化的三级指标,推进科技评估工作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增强了科技指标的可比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着重强化成果业务准入、创新引领能力、关键技术解决成效和研究成果对业务的贡献等评价,定量指标分值占比达30%以上,建立质量、绩效和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导向。

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及省级气象科研所评估(2020年)

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上海台风所、武汉暴雨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和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作为气象部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其改革与发展须紧密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为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支撑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方面,技术进步体现在哪里,效果如何?观测网资料对业务有哪些支撑作用?科研成果在应用转化、业务推广等方面有哪些成效?

开展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评估要求发展规划院既要考虑研究成果对国家的贡献,关注其国际影响力,也要围绕是否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研成果是否投入应用等进行考量,以客观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和业务贡献能力。

为科学有效地开展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评估工作,2020年,发展规划院组建了由气象科研、业务、管理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充分考虑科研、业务以及省气象局对专业院所的不同要求,从科技成果、业务贡献、科研经费、科技人才、开放合作、支撑条件等6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估,综合考虑科研院所在创新能力、业务贡献、人才队伍素质、基础条件建设以及开放合作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全面了解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自2016年至2019年的改革成效和科技创新质量,客观评价其在学科方向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业务的贡献能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推进科研院所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评估显示,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围绕学科发展深化改革,持续加强优势领域建设,同时强化气象业务科技支撑,聚焦优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核心技术攻关进展显著,研究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新能源建设、防灾减灾和重大活动提供气象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发展规划院组织开展了23个省级气象科研所评估工作。从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业务贡献和影响力三个方面考察,采取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业务贡献相结合、创新质量与发展数量相结合、激励先进与鞭策落后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省级气象科研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着重评估其解决省气象局业务发展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等内容,认为省级气象科研所2016年至2019年稳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学科研究方向,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预报服务等核心领域和农业气象等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强化科研与业务的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2021年)

2021年,在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及省级气象科研所评估的基础上,科技司继续委托发展规划院对17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每五年一次的评估工作。

这一次,发展规划院将评估关注点放在应用效益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上。区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化应用如何?气象探测工程技术进展几何?重点开放实验室为交通、农业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了哪些科技支撑?在开展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工作时,发展规划院详细梳理了各重点实验室2016年至2020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展,将评估对象的变化与评估新要求相融合,继续优化完善科研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估重点实验室在重点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解决行业或区域关键性问题的成效、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进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评估显示,中国气象局17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围绕气象科学前沿及业务发展需求,在各自主要研究领域联合相关力量开展研发,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围绕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技术集成,较好地支持了国家级、区域以及省级气象业务发展,人才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规划院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助力重点开放实验室提升孕育气象重大原始创新、解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能力,发挥研究领域的牵头引领作用。

新建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申报评审(2022年)

为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部级实验室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科技司根据气象学科发展需求和气象研发布局,委托发展规划院遴选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部级实验室,汇聚全国气象行业科技力量,开展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在开展新建重点实验室评审工作时,发展规划院明确了评审目标和完成方式,制定了详细的新建重点实验室评审工作方案和实地考察方案,经过专家组定性综合打分评审,最终从21个新建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中筛选出15个,进入第二轮现场考察阶段。

发展规划院将15个重点开放实验室按照地域特点分为4组,制定了详细的现场考察方案、专家组选取方案和考察行程方案,充分发挥气象专家的引领作用,组织12位气象部门专家与工作人员赴各实验室进行现场考察,面对面与实验室负责人和科研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充分考虑公众对气象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直观掌握各申报重点实验室的情况,为新建重点实验室评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规划院综合前期会评和现场考察情况,梳理分析专家意见,完成了2022年新建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申报评审工作。

开展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估(2023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部署,依据《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十四五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发展规划》,科技司委托发展规划院启动了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估工作。

今年的这项工作将优化完善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推进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评估工作有序开展,为中国气象局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建立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系好科技评估评价与科技创新发展的纽带,是气象系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规划院将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主动作为,以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为主线,完善符合气象部门科技创新的评价机制,持续追踪科研院所、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科技机构和平台发展,加强科技评估技术方法研究积累和技术储备,优化科技评估指标体系,提高气象科技评估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打造一支科技评估技术支撑团队,为科技评估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做好准备,为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气象科技创新与业务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效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更好激发气象高质量发展创新活力。

作者:苏杰西 王东林 翟薇